让孩子生活得有安全感是为人父母最起码的责任,大人不要认为感情是两个人的事,便相互攻击、谩骂,这对孩子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将终生难以弥补。一个孩子的成长是生物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不良的环境生活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有些创伤终身难以愈合。
婴儿期
婴儿出生第一天就有听觉反应,婴儿对听觉的感受有抚慰、警觉、痛苦。婴儿如听到父母强烈的吵闹声,他的感觉是痛苦,身体会变得僵硬,收缩神经,封闭起来自我保护。
婴儿期如果经常受到痛苦感受的刺激,势必影响婴儿听知觉、视知觉发育,严重的将来会出现感觉统合失调,由于视-动觉协调发育不好,将导致考试卷面成绩差。
幼儿期
孩子在幼儿期老见父母、母亲与奶奶爷爷、父亲与外公外婆吵架、打架,心里紧张恐惧,由于认知水平低,幼儿不能理解父母、母亲与奶奶爷爷、父亲与外公外婆为什么像仇人一样互相攻击,他不能辨别谁是谁非,更不愿认定谁是坏的。
有的孩子会认为是自己不好,自己是坏孩子,因此有心理负担,会引起生理反应,如哮喘、上呼吸道感染、免疫功能降低。如果家长中有一方是冲动型、情绪失控的人,还会导致孩子由于受惊吓而长期尿床。
如果母亲遭暴力打击,孩子会感到极度不安全,因为保护弱小生命的他的妈妈都自身不保,他还怎么“活”下去?本能的害怕,令孩子在幼儿园里退缩,不合群,害怕与妈妈分离,主动参与活动的欲求低。在小朋友当中,各种心智和行为发育显得相对落后。
儿童期
儿童阶段父母、母亲与奶奶爷爷、父亲与外公外婆常大吵大闹,会给孩子带来羞辱感。如果父母、母亲与奶奶爷爷、父亲与外公外婆是为他的事争吵,孩子就会显得很难受,觉得自己是坏孩子,做恶梦,在其他小朋友面前低人一等,上课时心事重重。
如果父母一直在孩子面前说离婚,那就像有把剑悬在孩子的头上了,他的生活似乎就在等着这把剑掉下来,真正生活在恐惧和担忧中,这样的孩子,学习没心思,做什么事都兴趣索然,成绩越来越差,自尊感低,由此又引来了老师的低评价的打击,进入恶性循环,对他今后的人格成长产生一定影响。
案例分享
1、大四学生小桦虽然签约了百度,但心理一直不开心,在学校不能合群,总是独自来往。父母终于在今年决定离婚,她哭着说“你们总是说为了我好,才不离婚,其实你们这样还不如早离婚呢”?在了解了小桦的成长经历后发现:小桦的父母从她母亲怀孕起就经常吵闹,其母是个很强势的人,父母吵架习以为常,婴幼儿期常因父母吵架而恶梦频繁,且一直尿床至12 岁。桦从小在不安中长大,在她的记忆里每年过年都是一个噩梦,每一餐年夜饭都是以吵架收场,甚至还出现过掀翻桌子的年夜饭。父母的吵架严重地影响了她的心理,心灵长期被紧张、恐惧、不安折磨着,虽然一直努力地学习,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造成了胆怯、懦弱、自卑,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别人是不会喜欢自己的,从来没有开心地笑过。
2、研究生学生小X因为重度抑郁症休学了。在心理医生对其心理治疗过程中,发现他是在一个暴力吵架的家庭中长大的。他至今还记得妈妈和爷爷天天吵架,把妈妈把一盆水倒到了爷爷被子上.......
父母、母亲与奶奶爷爷、父亲与外公外婆吵架对孩子的伤害是隐性的,问题的出现有时是滞后的,如果父母不意识到后果,必将祸害孩子。所以,欲生养孩子的父母自己首先要成长为能够控制情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