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脑神经认知学看孩子的模仿行为

中国有句古话叫“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模仿是孩子学习技能、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脑神经认知学对孩子的模仿力进行了解读: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开始是通过他看到、听到、触摸、闻到嗅到的感官系统对外部环境(人,物)信息进行接收,因为孩子大脑负责这些信息搜集的神经元(枕叶,颞叶和顶叶)出生时已经发育成熟,这部分是孩子爱模仿的基础,而负责信息处理、逻辑想象这部分的是额叶神经元,这部分神经元在2岁才开始发育,快速发育期在3到6岁,因此家长在这个时期可以用体验游戏刺激孩子额叶发育,其模仿能力就会加强,刺激思维能力,孩子显得聪明,爱问问题。

由于每个孩子的神经元联结的活跃程度以及神经元数量的差异,导致每个孩子在信息获取、加工、处理以及反应的时间就会出现模仿的快慢差异,就会出现有的孩子更主动,有的孩子偏被动些,所以家长就要结合个体差异,不能仅仅用聪明与否来评估孩子发育情况。有人认为爱模仿的孩子,长大会更聪明。“孩子是一个天生模仿者,她去模仿不好的事情,也不见得会聪慧”。因为模仿是孩子学习技能、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而孩子模仿成人行为没有对与错,主要在于大人的行为存在对与错,并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引导。

对孩子来说,他们认为最感刺激的事也是最愿模仿的事,比如,学电视中的坏人,叼烟、打、杀、踢、斗、戴墨镜,这时父母就要正确引导,使其模仿健康的东西。孩子在模仿也是在探究外界,关键在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强化他们的模仿能力。比如,父母不正确引导,如果你又拒绝他们去模仿,孩子就很纳闷大人能做,自己为什么不能。所以孩子经常会闹情绪“为什么你回家就玩手机,但不让我玩手机?”

如果不希望孩子去模仿成年人的某些行为,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把那些事情搞得很神秘,开诚布公地让孩子去了解怎么回事,好奇心没了,自然注意力也就会转移到其他方面。比如小学生会模仿其他人的口头语、脏话或者口吃、频繁眨眼等动作,家长不要大惊失色严厉禁止,这样做会适得其反,加重孩子的好奇心和反抗心理,用表明态度、然后忽略的方式对待,等孩子的好奇心消失,这类行为症状也会自然消失。

所以中国有句俗话“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先变成什么样的人”,焦虑的父母一定培养不出淡定的孩子,拖延症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做事也会拖泥带水,在每天争吵的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要么害怕婚姻,要么也重复父母一样的婚姻生活方式……,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他们来到我们的身边,就是帮助父母成长的,所以从今天起,不要再责骂和苛求你的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长吧!

                                        蒋凌云整理 20170326

分享到:
评论

医生预约

张耀庭 心理医生


董燕 心理医生


2897911784@qq.com 心理医生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杨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