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我们往往只去要求孩子,让她成为我们需要的孩子:既听话,又上进,学习成绩好又多才多艺,处处讨人喜欢,让我们脸上有光。
当我们在要求孩子这样那样之前,不妨先问自己能做到什么。如果我们不是孩子所需要的好父母,那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奢望孩子成为我们希望的好孩子呢?
当父母气急败坏地指责孩子偷玩手机、不好好写作业时,首先应该想想自己是不是也在不停地玩手机?当父母批评孩子撒谎时,首先应该想想自己是不是对孩子经常不兑现承诺?中国有句古话叫“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模仿是孩子学习技能、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导师,如果作为家长的我们是如此平凡,又怎么期望我们的孩子变得不平凡呢?
女儿很喜欢学习新事物,因为在女儿2岁时,我攻读了在职博士学位,她每天看见我都在学习;但女儿学习很浮躁,学长笛、学古筝、学葫芦丝,一首曲子练习十遍就不愿意再练了,虽然我费尽口舌要求她“要精益求精”,但收效甚微,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不求甚解的人,我的浮躁情绪影响了她:在职读博士的6年多时间里,我转换了3个研究方向,我每年都想放弃博士论文的写作。从2016年底,我开始静下心来时,我惊奇地发现她也开始变得追求完美了。
我出生在70年代末,只读过学校的课本就参加了高考,四书五经的名字都没听说过,每次写文章时都觉得捉襟见肘,所以每每都希望女儿从小饱读诗书,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就买了《三字经》、《弟子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一整套国学经典著作,但因为我自己不喜欢读,所以这一套书被束之高阁了好几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导师,而老师则是孩子的第二任导师。很幸运的是,女儿三年级时的班主任是一个很有情怀的老师,她自己每天诵读《大学》、《中庸》、《道德经》……,要求孩子到校早读从《弟子规》开始,要求家长每周必须至少有一天和孩子一起诵读经典。从最开始的完成任务,到我和女儿将共同读书为生活乐趣,在班主任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我和女儿一起读《弟子规》,明白了“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的道理,我和我婆婆由原来水火不容变得可以一起逛街;我们一起读《让世界因我而美丽》,她树立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的远大理想,而我也从昏昏噩噩地日子中醒来,开始有了“帮助所有人追求心身平衡”的梦想;我们一起读《大学》,明白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以后我们还会一起读《中庸》、《论语》、《道德经》……,与女儿一起读书,与女儿一起成长,这是一件幸福而快乐的事情!
虽然父母都在心底最深处认为自己的孩子是驾着七彩祥云的不平凡之人,但其实大多数的孩子都是一个平凡的人。但平凡不等于平庸,每个孩子都可以有自己的精彩,关键在于家长能不能陪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下面从脑神经认知学方面探讨了为什么“老鼠的孩子会打洞”
为什么老鼠的孩子会打洞?http://www.bmbhome.org/article/detail/47.html
蒋凌云 2017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