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服务器容量限制,视频在其他网站上,请耐心容忍广告
如果无法播放,请直接点击下面链接跳转观看
距离能产生美吗?https://v.qq.com/x/page/v31122wz7nu.html?pcsharecode=dqAEtCpU
//转载自STEC数字大公众号 STEC062期|邓铸:距离能产生美吗?——疫情过后大学生的心理距离与理性智慧//
一、疫情何时除?
这一次疫情的发生,它让很多同学、很多亲人与朋友之间与家人之间有时可能距离很小,也可能距离很远。很多时候是大家是通过网络端来进行交流,因此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都能体验到距离产生美。当然现在是不是“疫情后”,或者是“后疫情时代”,这个概念我们也可以再讨论。所以今天我想从这样一个话题“距离产生美”来谈一谈。
由衷地,我想先说的一句话就是:“伟大的中国人民表征着一个伟大的共生时代”。从这些网络端非常容易找到的图片可以看到从武汉封城一直到现在,我们的广大解放军指战员、医护人员和科学专家开展了一系列伟大的行动,所以我国的疫情控制得非常有效,应该说取得了战略性的胜利。
当然现在疫情还没有结束,我们还处在疫情期,还要进行安全防护。因为有这样一些英雄的人民共同地抗战新冠疫情。最近一个时期有很多学校的老师、同学得以错峰分批返校,很多本科生从线上走到了线下,已经走进教室。在线上的教学当中,我们的同学、老师也感受到了,因为有网络的支撑,完成了很多任务。但是同学与老师如果能够面对面地交流,保持一个空间的近距离的交流感觉还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首先要感谢抗疫的胜利,我们才可以逐渐地走入课堂。现在是“疫情后”还是“后疫情”,我琢磨之后写了这么几句话:你的身边就是“疫情后”。因为很多大学生有的已经回到了学校,你的周围很长时间没有新冠病例的报告,所以它是处在一个“疫情后”时期。
二、怪异红线冲云斗
望向远方怪异红线冲云斗。大家可以看这一条红线,它反映海外疫情病例的上涨。大家看这一条线起伏不定,波动很大,所以我用“怪异红线”。因此后疫情时代还远未到来。从国际范围来讲,新冠疫情还处在爆发期,所以我们还要加强防范。你的周围,满眼口罩,探耳窗外,校园空旷无朗读。疫情后心理防御何时除。所以我们有些同学回到了校园,看一看校园空旷、安静。我们的校园朗读的人还是比较少。
为什么我今天谈这样一个话题,因为从疫情的控制来讲,应该说还是非常有效。许 多城市、许多高校的周围很长时间没有病例的报告,所以我们在有效防控的条件下,还是可以逐步地分批地根据学校安全情况、防护的情况逐步返校。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能够走近一些,能够共同研讨、共同成长。因此现在还处在局部疫情控制有效后的时期,还不能叫“后疫情时代”。
三、共渡疫情危机期
接下来,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简单谈一谈我的一些想法:第一,隔离防新冠,病毒散去是否还想见到你。大家可以看人际关系出现的一些问题,实际上居家隔离在我们防控疫情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家隔离期间,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时间多了,家人相处的时间多了,亲人在一起的时间多了。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包括我们的大学生在家里与父母与家里的其他亲人可能也会出现一些矛盾冲突,包括一些小学生上网课也可能引起小孩子的一些不适应。这种不适应实际上是特殊时期发生的或我们在特殊时期的一种应对方式。有人说,“我们在这样一个隔离期会不会导致一种关系的破裂”。我说真正亲密的关系不会因为这样一个短时间的隔离而彻底破裂,它可能会在短时间里出现一些冲突、一些矛盾。
我们每一个人,不管年龄有多大,在生活的历程当中都会经历一系列的危机期。我曾经这样表达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历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踏破重重危机、在自我探索中走向远方”。为什么叫做走向远方呢?我所谓的走向远方并不是指空前的距离,而是走向成熟的社会个体,也包括大学生在面临新冠疫情这样突发的卫生事件面前所经历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实际上也是走过一段危机期。在这一段危机期当中,我们去探索人格的发展,知识技能和我们应对变化情境的一种成长,会让我们更容易地走向成熟的社会个体。
疫情过后还会有一系列的事情发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的同学可能自身也有经历这样的一些事情,或者说如果你没有经历这样一些事情,到网络上去搜索会发现这样的经历很多。疫情过后要和男友分手、疫情过后要和女友分手。究竟是为哪般呢?实际上在情感的发展当中,男同学也好,女同学也好。相恋的两人在相处的时间多了以后,或者是近距离相处时间多了以后,难免会产生矛盾。因为生活当中锅碗瓢盆,或者是经常交流的频次多了以后,不一定都能够理解一方所说的话、一方所表达的方式、一方所表达的情感的犀利程度,对方是不是能够认可或者是不是能够满意。
尤其是还有一些相恋的同学之间相隔很远,因为疫情的隔离,长时间不能够见面,所以这就需要我们通过一些信息相互联系。有的同学会要求她的男友、他的女友对于我的信息必须秒回。为什么必须秒回?因为只有秒回才能够证明我在你的心目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你是最重视我的,你的心目当中只有我。这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网络端的一些讨论,她要求他的世界当中只能有我,不能有别人。实际上这是我们的一种体验,也是我们一种情感的需求。
在人际的冲突当中或处理矛盾当中,我经常提到一个概念:叫做“辩证理性”。比方说如果你的男友和你的女友天天守着你的手机,别人的信息来了一概不理睬。只有你的信息来了以后,他(她)立即来回复,那就可以做到秒回。如果你的男友或者女友每天要做的就是这样一个事情,你会欣赏他(她)吗?我相信你不会欣赏他(她),因为你会觉得他(她)没出息。所以我们不是要从有没有秒回来看我是不是他(她)心中的唯一,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很多的事情要去做。
在大学生当中,同宿舍的同学关系可能又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大学期间同一宿舍应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相处机会,或者说是一种缘分。但是因为相处斗室之间,每一天说话交流和宿舍当中的一些事务要求大家来共同承担。交流频次多、互动频次多,难免产生矛盾也越多。所以宿舍之间经常产生矛盾,经常出现一种人际的冲突,甚至是互不理睬。大家想一下,我们天天在一个宿舍里抬头不见低头见,如果我们互不理睬,多尴尬。所以有的同学说,我就是嫌弃他,我也没办法,我就当他不存在。可是他怎么可能不存在?他总会在你的眼前,所以这种事情在过去疫情之前也是会发生。
疫情之后,特别是当我们有一些学生返校之后,因为很多学校学生返校之后还是要继续封校的,很多同学甚至每天上课还要在宿舍里在线上课。在宿舍当中相处的时间、互动的次数更多了,所以产生矛盾的频率也可能增多了。“太近”让我烦、“太远”见面难,都不容易,这些矛盾我们怎么样去看待?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矛盾?关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以及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如何去解决矛盾,有很多讨论。同学们也会通过各自有效的一些渠道收集这些方面的信息,也在寻求能够解决面临各种矛盾的方法。
今天我想从“自我空间”角度来分析一下。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我们称它为“个人空间”。对于人际距离这种自我空间,我们会形成一种合理的防御。它会让我们自我保持独立性,再去与世界发生交互。但是在合理防御的过程当中,要注意防止拒人千里。
这上面有一个地球的图形,下面有一句话,"看见没,是我在发光,凭什么不以我为中心?"当我们的自我空间比较大,比较膨胀的时候我们就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渺小,我所看到的只是“我”在发光。既然是“我”在发光,世界当然以“我”为中心。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图,这是一个太阳系,太阳说,“真搞笑,它什么时候发光?这里我最亮。”我们站在太阳系的角度,太阳是发光体,它的亮度最大,照亮了地球。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一个站在不同层次的人,他的感受,自觉的位置,所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再看第三个图,“这是哪里?都在发光,我的光彩是谁照亮的?”当我们想象一下,处在宇宙浩渺的空间,那里不止一个恒星,不止一个太阳发光,发光体很多。当一个人站在这样一个层次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世界上的发光源很多。
我们周围的每个人都有他光辉的一面,都是一个发光体,他也都可能照亮我们每一个人,当然我们也可以发光,也可以去照亮别人,这就是世界。所以自我的空间有多大、你站在一个什么层次、你站在一个什么高度,你看到的自己和看到的世界都不一样。
四、心理距离产生物理距离
在日常生活当中,你可以去体会,自我的空间会影响人际关系的物理距离。人类学家霍尔曾经指出,“人们似乎需要在自己和他人之间维持某种距离和物理空间,形成身体缓冲区。”所以人与人之间要保持一定的物理距离。如果当他人侵入到你的物理空间内部,与你的距离小于这样一个物理距离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不舒服,有时甚至感觉受到了侵犯。说明这个时候他与你的心理距离和对应的物理距离不匹配,他进入的空间已经小于了应该有的物理距离。实际上反映了他与你的心理距离没那么密切,所以后来也把个人的空间距离划分成了不同的层次。
亲密距离是46厘米以下。当然实际当中我们不一定都要计算得这么精确。它反映了在亲密的关系当中,人际之间的距离很小。甚至是零距离,可以身体接触、可以耳鬓厮磨。然后个人距离在46~122厘米之间,即在半米到一米左右,这个距离主要是熟人朋友之间。朋友和一般的熟人之间,不能够有零距离。偶尔地拥抱一下,互相安慰一下是可能的(在特殊情况下)。但大多数情况下是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就类似于我们熟人互相面对面的交谈,或者是面对面的握手,这都是一种正常的社交距离。一般地超出了熟人和朋友关系之外的一种社会交往的场合,一般会保持在1~3米左右的距离。然后是公共的距离,可以在3~4米以上。公共的距离平常没有太亲近的关系,也不是熟人,在一些公共的场合。
物理距离,可以反映一种心理距离。我们为什么会产生一些心理的矛盾呢?因为我们的自我空间受到他人的侵入、他人的干扰,你就会感觉到不舒服。如果这种干扰的强度很大,甚至有强行侵入,你就会很反感,甚至起冲突。所以人际关系的冲突有些时候与自我空间大小有关。
大家可以看到,我画了一个图形,用了一组椭圆。这一组椭圆反映了不同人的心理距离所反映的物理距离大小。最内层我把它叫做“隐秘层”。隐秘层是个人的隐私层,一般不允许别人侵入,所以这一层不容他人侵犯,甚至是最亲密的人。然后是亲密层、个人层、社交层、公共层。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也就是说心理距离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场合也是不一样的。我为什么把它画成一个椭圆呢?大家可以看,从不同的角度向核心层(隐秘层)接近的时候,你会发现距离不一样。有的角度它每一层都比较小,也就是说你要接近它最内层,不会有太大的距离。而在有一些方向,外部环境不一样的时候,你要接近它的内核层,距离很大。从距离越大的地方来接近他,他就会跟你保持很远的距离,有些时候甚至是拒之千里。有些角度可以允许你走得比较近。所以这个图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这样一种含义:自我空间是存在基本特性的,每个人的自我空间是不一样的。
这种差异性可以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比方说层级差异,你与交往的这个人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亲密关系,还是一般的朋友关系,还是根本就不认识的关系,这叫做“层级差异”。它的距离大小不一样。我们每个人相对应的同一种类型的层次,空间大小不一样。空间大小不一样,可以理解为我们每个人为自己设置的防御区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可以让很多人走得很近,有的人不允许甚至是很亲密的人走得很近。
大家可以看亲密层,有些时候从有一些角度,离它的核心区也很远。第三个是强度差异,如果我们把他的个人空间理解成一个气泡的话,气泡的强度是不一样的。有的气泡外壳很坚硬,有的气泡有弹性,在一定的影响下,一定的力的作用下,可以挖进去。有的甚至可以刺破,所以强度不一样,可塑性不一样。所谓的可塑性不一样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或者是采用了某种策略以后,它的空间的大小、强度的大小、它对外力的抵御强度的大小包括它的可塑性都是可以发生变化的。另外就是外环境的差异,我们处在不同的场合,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可以保持不一样的。比方在一个空旷的大教室里,两个人如果不是一种亲密的关系,相邻而坐互相都会很不舒服。但是如果我们是坐在地铁里头,人很多,完全陌生的两个人可以相邻而坐,甚至是身体挨着身体都不会感觉到不舒服。
在人际的交往当中,你与其他人保持一个什么样的距离,既要看你与他的心理距离也要看当时的场合、场景。不是说我们亲密的关系就一定要零距离,我也看到我们有的大学生可能不太注意这样一个方面。
我这里边也不妨给这些同学一个建议,热恋中的同学在大学里也可以手拉着手、可以一起去吃饭、一起去上课、可以拥抱、甚至可以亲吻,但是要看场合,比方说在教室里上课,我们相恋的两人一定要坐一起吗?或者说可以坐在一起,但是还是要在一起卿卿我我、暗暗私语吗?这就是在有些场合下,即使是亲密关系也不一定要保持零距离。
我有时候还给恋爱中的同学这样一种建议:我们大学的4年里,当然还有有一些同学是上研究生的可能是三年或者是更长。在这个期间,人际交往的范围很大,需要我们去交流的人也很多。我们有老师、师兄、师姐、师弟、师妹,我们有同班同学、我们有社团当中的社友、我在大学当中的交流对象不能只有一人,而只有一人的话,也就是说我的世界当中只有他,因此我也要求他的世界当中只有我。我们相恋的两人就把我们自己孤立起来了,所以我不建议这样。
我建议:如果你想去与你的男友或者女友更好地在恋爱当中发展,也要允许他在你的关系之外的团队活动当中、同学交往当中去发展他的才干。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仅要看心理距离,还要看具体场合。
五、刚柔并兼备,和谐共处
不同的场合我们要保持与环境的协调,这样也会减少人际交往的范围限制的太小、太狭隘,容易起冲突的问题。缺少弹性的刚性外壳常常会拒人千里,自我空间像包裹了层层外壳的密封舱,它会阻碍外来力量的侵入,是一种自我的防御机制。我们每个人要保持一个独立个体,独立性是可以有防御的,但空间过大就会把人拒之过远。
缺乏弹性就缺乏了在不同场景、不同人际交往当中的一种灵活变化。所以在与人相处的时候,我们当然也要注意到这样一种情况。除了我们自己要防御,他人也会要防御。所以如果我们强行侵犯他人空间,就会引起对方的不适感,甚至因为强烈的排斥而引发冲突。比方说我们在宿舍的生活当中未经许可乱动他人私密空间,突破了人际界限。比方说同一宿舍的同学他不在房间,我能不能去翻看他的电脑,看看他的电脑里头有什么好玩的。他离开房间手机没带,我能不能去翻翻他的手机,都有一些什么微信信息,这肯定不行。这就叫做“未经许可进入了他人的私密空间,侵犯了他的个人空间”,会引起严重的矛盾冲突。所以这种行为就突破了人际的心理界限,是不妥的,容易引发冲突的。
六、与人相处别总高举“免谈牌”
帮助了别人就要求得到回报,可不可以?这是一个很经常出现的情况,所以我们会经常听到一些抱怨:说某某同学,我对他太好了,可是他老不买我账,他甚至不懂得“尊敬我,甚至不懂得喊一声,说一声谢谢。他不懂得尊重、不懂得回报、不懂得喊一声“谢谢”是不对的。从帮助人的角度来讲,如果我们要求回报的意识太强,潜意识当中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否定了自己的善意。因为你在最初帮助他的时候,不一定是想得到回报,只不过是在帮助多了以后,你没有得到对方积极的反馈产生的一种否定。
从潜意识里头认为我帮他帮错了,我为什么要帮他?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可以淡化这种回报的意识。在帮助了对方以后,别人在你的帮助下解决了困难、获得了成长,能继续前进。这就是我们的善意发挥了作用。我们不必去盯着他要不要说谢谢。
强行推销未经协商的行事规则。经常在宿舍当中会形成一些冲突,什么意思呢?在相处当中,我们要遵守共同的规则。如果他没有遵守,我遵守了,或者说我这样子做了,他没有这样子做,我很恼火。为什么恼火,因为我已经示范他了, 不买账、他不学习;我帮了他,他没帮我,所以这就会形成一种冲突。
为什么我们不要强行推销这种未经协商的行事规则呢?因为你没有跟他协商这些做事的规则,还没有构成他个人空间当中的内容。一定要求他这样做,他有时会引起逆反。为什么逆反呢?因为他觉得你挤压了他的个人空间,所以我们宿舍的同学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更好的办法是什么呢?通过协商制定共同规则,大家互相监督、共同遵守。当然如果有个别的同学在协商,同意规则之后还不遵守,我们其他同学可以形成一种共同意向,来要求他改正错误。
这就形成一种共同力量,而不是人与个人之间的一种相互对他人空间的一种侵入。它会 减少矛盾冲突,当然冲突也并不都是可怕的。我相信我们的大学生,尤其是我们当代中国的大学生他的善良本性都是存在的,我们有了善良的本性,我们就可以平静下来。在面临冲突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从善良的本性的角度出发去理解事件,才能够找到辩证理性。
在面临冲突的时候,怎样辩证理性地对待,这里我给大家几点建议:第一,不过分关注自我。这样才可以逐渐消解刚性外壳。为什么我这样说,过度关注自我会不断放大自我空间,外部世界都显得渺小,也就是说我眼中只有我的世界。你的世界就是一个宇宙,你的宇宙外边的世界就没有了。所以当过分关注自我的时候,你思考的内容、关注的焦点都是关于内在的我,内在的我当中有你自豪的地方,也会用你的优秀去与别人的弱势相比,越比你觉得你越优秀,你越瞧不起他人。也有你弱势的地方、你自卑的地方、你不满意的地方。你盯着他的时候,你越来越感到自己自卑。你又看不到外部世界对你的积极的反馈。因为你只关注自己的时候,你会被这种自卑把自己压垮。而这种自卑越强烈,你越要把你的个人空间的外壳强化兼顾,所以外部世界的信息就更难进入。因此,不过分关注自我。
我曾经和同学们说过,不过分关注自我也是一条心理健康之路。所以你看如果只关注自己的优秀,我太优秀,他们怎么都那么笨。瞧不起他人的时候自己会越来越膨胀,我太委屈,他们怎么都不理解。有些时候觉得世界外部对待不周,对自己有亏欠。我该得到的没得到,我太委屈,而且别人还都不理解我。这种委屈越来越强烈,时间长了会抑郁。我太愤怒,他们怎么都抢我的,他们怎么会把我该得到的东西抢走。事实上哪个是我该得到的呢?
我们通常会听到有人这样说:我来的时候不带任何东西,我走的时候也不带任何东西。我们每一个生命都是从这个世界降生,在此之前世界存在,若干年以后我们走了,这个世界还存在。所以世界上的不是说哪一个东西它一定是属于我的。当然有些时候我们通过自己的劳动,通过一种合理的公正的分配的制度,有些是可以分配给我享用的。我分享的我们用过程用制度处理这些问题就可以了。所以不过分关注自我,是心理健康之路。
我们需要共情。共情是社会形成的,我们不能总是高举“免谈牌”。共情是缩短心理距离的最佳策略,当打开了自我空间的大门,允许他人进入自我的世界,再以你人格的能量融化他人自我空间的坚硬外壳,那我们的人际相处就容易就融洽了。如果我们总是把自我的大门紧紧地关闭,别人进不来,我也不愿意进入他人的空间。这种人际的交互、人际的温暖我们就体会不到,也分享不到,当然他人也分享不到来自于我的这样一种温暖和关怀。所以我说切记别让语言“冲倒山”。
同学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短视频,有的人说话太冲,为什么太冲?实际上是在他与别人之间举起了一个“免谈牌”,我不跟你谈。
A:“同学我很困,我要睡了。”
B:“你要困了你就睡,又不需要我批准。”
A同学怎么说,很尴尬。还要往下说吗?不会了。下次又想说还说吗?不说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通道是不是就被堵上了,免谈。
再比如:
A:“同学我难受,我失恋了。”
B:“你失恋了,我有什么办法?我又不能做你女朋友。”
A:“同学我拉肚子了。”
B:“你拉肚子你就拉,我又不能替你拉。”
大家可以看到,日常生活当中同学之间、一个宿舍的同学之间有没有类似于这样的对话方式。有、不稀罕、经常见这样的对话。“冲倒山”的语言表达很奇怪,有时更多地出现在熟人之间,特别是经常相处在一起的人之间。
七、“底线思维”助你良好相处
在说话的过程中,语言的负效应会伤到对方。因此我们需要共情,从他人的角度、从他人的立场来去理解这个事情,你就会发现自我的空间打开了,人的空间打开了。两个个体的空间出现了交叉和融合。当然在交往当中我们会产生矛盾,有时候需要去化解冲突,在化解冲突当中,把握规则底线是必须的。这叫“底线思维”。然后在把握底线的过程中,充分地表达善意、怀疑善意。因为只有善意你才会发现积极的要素。有的人说我怎么善意都发现不了他的优点,发现不了他值得我欣赏的地方,因为他一无是处。真是这样吗?
在成年人的交往当中,我们要注意别太高估人际关系,别太低估人性规则,这就叫“底线思维”。不管多么熟悉的人在一起,即使已经很友好地相处多长时间,都要把握规则底线,然后在规则的底线的基础上来友好的相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充分表达善意,在拒绝他人的时候也要表达善意。在拒绝他人前先从他人立场寻求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当别人找你来了,求你帮忙,请你解决矛盾。根据规则,你没办法按照他的要求去做,怎么办呢?是简单回绝还是有什么样的策略。这时候共情就很重要,善意就很重要。不妨先把这个事情放一下,怎么解决先放一下,先从他的角度来思考一下他的难处是什么?他的需求点是什么?然后再尝试从他的需求点出发,我能找到什么解决问题的方式呢?如果能找到有效问题解决的方式,又没有破坏你的规则底线,也许你既能帮他解决问题,又不会因此造成一种敌意的对立关系。
有时候关系相处很困难,因为关系的相处是以否定和嫌弃开始的。只要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当中以否定和嫌弃开始,矛盾的化解努力均无功而返,甚至激化。因为你让他感觉到的是一脸的嫌弃、彻底的否定,你对他的个人空间是一种彻底挤压。他怎么和你的空间交融,无法交融。所以我们在人际的冲突当中、问题的解决当中最基本的善意是必须的。
当然与人相处不能总盯着他人的错误。但是也有人说没办法。他一无是处,能怪我吗?实际上我们仍需要一种智慧,需要一种辩证理性。学过辩证法的人都知道,任何事情都有正反的两面性。如果只从一个角度去看问题,一定不是辩证理性的。如果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我们对世界的解释就不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在看着这个世界,都在接受来自世界的信息。我们也在解释着这个世界,这种解释包含了大量的主观性。
八、世界上存在丰富的主观性
大家看这张图,你能看到什么呢?有的同学可能说,我看到一张脸,很清晰,有眉毛、眼睛、嘴巴、鼻子。我告诉你,我现在电脑呈现给你的桌面上面没有脸,你看到了什么?有的同学说你要不承认电脑上有脸,我就说我看到了好多的树,有树干、树枝。我再告诉你,我电脑桌面上边也没有树。你想告诉我们什么?你给我们看的是什么?我给你看的就是这样一个平面,平面的各点的空间的各点明度不一样,因此给你眼睛投射的光的强度不一样。也就是说当你看到这个平面的时候,你眼睛视网膜上的不同点上的视觉神经细胞接收到的光的强度不同而已,仅此而已。
有同学说,“不对,我明明看到了树,看到了脸“,那是你的解释。我们每一天在看这个世界、在听这个世界,然后我们也再解释这个世界。在解释的过程当中,你有丰富的主观性在影响。主观性来自于什么?来自于已经有的认知结构,你的人格、信念、价值观。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用我的世界,用每一个人的心理世界在解释你周围的人和事,这种解释有时会出错,我们怎么样在这样一个解释的过程当中充满智慧呢?
九、趣事实例,谈何为辩证理性
大家可以看这样一个例子:苏霍姆林斯基曾是乌克兰乡村中学的校长,他记下过这样一件真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一朵最大的玫瑰花,全校的同学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欣赏。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女孩竟然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小女孩把校园里的花摘下来自己拿走了。校长看到了。如果你是这位苏霍姆林斯基,你会怎么做呢?大家会想我们校长会怎么说。但更多的内容是说这个4岁小女孩,多么自私,这学校的花怎么自己摘下来了还从容地往外走,一点愧疚都没有。这怎么得了,得早点教育。
我们来看一看苏霍姆林斯基是怎么做的:他很想知道这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大家看,我为什么把这几个字加红、加粗呢?他很想知道这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他不知道。可是我们有的人知道,他一看这个事他就说了,这小女孩很自私,摘下了学校的花一点愧疚都没有,这要早点教育。你看他已经知道了,但是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不知道”。不知道就有不知道的做法。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我就把它送回来。”
大家可以看,这个孩子是自私吗?是需要纠正吗?你纠正她什么?纠正她为了让奶奶高兴来摘这朵玫瑰花吗?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心颤动,他牵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大家可以看这个过程中,苏霍姆林斯基充满教育的智慧。他发现孩子内心的纯真和善良,然后把它放大,这就是教育的智慧。
大家想想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智慧呢?我觉得至少有两点非常显而易见。第一,他充满善良。他看到这个孩子觉得孩子是多么的可爱,不是上来就呵斥;第二,他不会先入为主,自以为是。小孩子心里怎么想,不要主观猜测,你可以去问,你可以去沟通。大家可以看这个例子。虽然是一个校长和一个四岁小女孩的对话过程,它对我们的大学生在人际当中的矛盾冲突化解的是否有启发?有的同学和另外的同学格格不入,我容不了他。我看到的他都是毛病,我怎么接受他?我怎么和他友好相处?水火不容。苏霍姆林斯基是怎么走进别人的世界也让别人走进他的世界的呢?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在一所小学里,一名男生拿起砖头要打另外一名男生,正好被校长看见。这小孩坏吗?坏。怎么能拿着砖头打同学?如果我们看到肯定会说这个男孩很坏,这小孩子必须得严厉批评。但是这位校长看到以后,却奖励他四块糖。奇怪吗?奇怪。怎么能这样?这校长太没原则了。对于打人的人给予奖励,那他以后不更喜欢打人了吗?我们来看一看这个故事,这是谁的故事?可能有的同学当然有很多专家是知道的,这是陶行知的故事。
陶行知曾经在做小学校长的时候,遇到过这样一个孩子:他拿着砖头要打同学,陶行知一声吆喝,“住手,不准打。”小孩没打,“下午三点到我办公室来”,说完走了。下午三点快到的时候这个小男孩来到了陶行知办公室的门口。一敲门没人回应,在门口等着。等了一会儿以后,陶行知回来了。一看这小孩来了,笑呵呵地把他让到了办公室里。
这小孩很紧张,陶行知拿出一块糖说,“孩子奖励你一块糖。”为什么要奖励他一块糖呢?小孩很纳闷。陶行知说,“你很准时,要求你下午三点到办公室来找我,你还提前到了,你遵守时间,遵守约定。”奖励一块糖有道理吗?当然有道理。守时是很好的品质,我们发现了他有这个品质,要巩固。然后又奖励他一块。怎么又奖励了一块?“因为我事先去调查了一下,你为什么打另外一个男生。因为男生欺负班里的一位小女生,你要打他说明你有正义感”,伸张正义该不该奖励?该奖励。伸张正义是多么好的品质。接下来还奖励,为什么奖励?因为小孩子正要打另外一个男孩的时候,陶行知说住手不要打,小孩子停下来了。“奖励你,因为你听话,你尊重老师,你按老师的要求做了。”还奖励第三块糖。小孩子绷不住了,毕竟是打人了,犯错误了,这个时候他自己承认,“老师我知道错了,我不该打同学,虽然他欺负女同学不对,我也不应该打他。他也不是我的敌人。”陶行知说,“你说的对,同学有错误你可以说,但是不要打他,打人是不对的。但是你知道错了,知错就改以后就改,再奖励你第四块糖。”
大家可以看到一个打人的孩子,我们会认为这个孩子很坏,不遵守纪律,欺负人,要处罚。可是陶行知奖励他四块糖。没有呵斥、没有训斥、没有否定、只有肯定,当然没有肯定他打人这个事情本身,而是在过程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品质。怎么发现这种品质,不是人人都能发现的,陶行知可以。为什么可以?因为他有教育的智慧、理性。他可以从一个事件的另一面去看问题,他辩证理性。
十、结语
所以我们在人际的交互的过程当中,我们来看每个人的时候,你如果只看他的毛病,每个人都有毛病。我们经常说“人无完人”,谁没毛病,每个人都有。如果只看毛病,每个人都有。你都不喜欢,都嫌弃,那你跟谁交往?换句话说,每个人也都有优点,都有值得我们欣赏的地方。我们如果从欣赏和优点的角度去看,每个人都可以表现出他的优点和值得赞赏的地方。你从这个角度去发现,也就与他建立了一种良性融合的心理活动。这种关系给他人带来温暖,带来鼓励,带来前进的动力。我们自己也在这个过程当中感觉到温暖,感觉到感动,有了成长,有了价值感。
所以说富有弹性的自我空间也是在积极、安全、温暖的人际互动中自我建构起来的,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我们的个人空间、自我结构,我们这个空间是不是有弹性,是不是能够在不同的场景当中伸缩和变换,是需要靠我们自己去建构的。如果我们用生硬的“斧正”手段改变他人空间,只能适得其反,而不断加大与他人的心理距离。